山东农业大学探索农科类学生分类培养、实践教学长效机制——让每个农科生都找到成才之路
来源:山东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时间:2021-10-27
山东在职研究生快讯:本学期,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学生褚晓萌悄悄换了身份——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新生,她将在母校继续度过三年的奋斗时光。和褚晓萌一样,本科宿舍其他“五朵金花”的考研成绩也都颇为亮眼。
读研的出彩,创业的同样光芒四射。校友赵焱20年前就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捐赠了几百万元的企业股份;丁绍武一口气拿出500万元资助校史馆建设;聂阳的蘑菇扶贫、张大鹏的蝗虫养殖等创业项目,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推荐模式。
全面培养农科生的创新、创业和科研能力,让每个农科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是山东农大一直以来的办学追求。
“要有大发展,就要有高起点”
大农学类专业是山东农大的立校之基,先后走出了李振声、印象初等多位两院院士。“要有大发展,就要有高起点”是学生们一入校就确立的理念。
在植物保护学院,记者了解到,该校植物保护专业设立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先后获评首批山东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等。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生动讲解专业知识,解读学科发展前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能力。
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多位教师通过个人出资或捐赠稿酬的方式建立了奖学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其中就包括国内植保领域著名专家王清和、张天宇等。这些学术大家还经常为学生作人生导航报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后辈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长期在植保学院设立奖学金的企业董事长王政、胡宪亮等,经常来校开展座谈会,与学生们交流、分享创业经验。2020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黄子轩,在学校教师的协调下,访谈了三位他倾慕的校友。校友们专业、细致的解答,让黄子轩坚定了学好专业、丰富自我的决心。
分类培养“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多年探索,山东农大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模式和培养特色。齐鲁学堂“本硕博贯通”培养拔尖型农林人才;三层次、三结合、三段培养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教学与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专业、项目、平台、机制驱动为核心的“双创四驱”创新创业工作模式,给予学生高质量的校园创业训练。
植保学院近九成学生参加过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团队。学院实施“四课两室三训练”教学模式,打造“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综合实践课、科研实训课”四课融通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术拔尖型人才。学院调动多方力量,营造“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实验教学环境。本科教学实验室配置便携式光合仪、荧光定量、吸虫塔、无人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实验中心装配6个数码互动实验室,教师端实时同步显示所有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可灵活实施一对一、一对多等教学方式。
本科生导师制在全校普遍实行。植保学院70多名教师,每人指导5—6名学生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科学创新研究。2018年获评“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的房乐,大二时主持“关于烟草脉带花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应用”国家级SRT项目。在“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李向东的实验室,她经历了从实验设计、表达载体构建,到独立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再到科研论文写作的全部过程,接受了极为规范的学术训练。目前,她正在母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已有多篇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对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的学生,植保学院出资建立大学生创客中心,让学生的“金点子”直接应用于实习实践,转化成创业产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获得省级奖励12项、国家级奖励1项。
专业训练成就专业梦想
淳朴扎实、努力上进,这是外界对山东农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据统计,学校2021届毕业生中,约30%自愿到乡镇一线工作,约5%选择了回乡创业。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卓有成效的专业训练。
山东农大要求所有SRT项目必须围绕专业进行,几乎所有学生都参加过昆虫知识竞赛、盆景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第一届全国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成员何梦君告诉记者,正是SRT项目和各种专业竞赛的历练,让自己和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
近年来,山东农大还建设了创业孵化中心,开放1500亩科技实践站园,设立212个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提供专项培训、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学校园艺学院学生创建的“一世花开”创业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南花北引”,把云南的月季鲜切花优质品种带到山东,带动临沂和日照10多个村、1000余人脱贫,使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000元提高到2.5万元。这样依托专业优势建立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山东农大校园里还有上百个,很多都实现了注册公司、申请专利、转化成果。